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犁汉 > 第八百四十二章 辞庙

第八百四十二章 辞庙

    最是仓惶辞庙日,垂泪对宫娥。


    这句日后亡国之君李后主的小词,恰恰道尽了此时刘协的心态。


    只是如今他垂泪的对象并不是什么宫娥,而是刚刚从凉州一路奔来的牛辅。


    今日天光未明。


    日夜奔行好不容易赶到细柳一带的牛辅,正准备找个河洗漱一下,整顿仪容入京面圣。


    忽然,从东面道上,就听得哭天抢地的声音,道边都是一些牛车,满满当当挤着,向着西面而去。


    牛辅大惊,看这些逃亡的,有溃兵、有士民,还有穿戴宫里服色的宦官和宫娥,人人都拼了命的往西边跑。


    很快,牛辅就从这些人口中知道长安发生的大乱了。


    董璜反了,陛下跑了,长安乱了。


    这消息惊得牛辅脑子嗡嗡的,他第一个念头就是:


    “丞相如何了”


    其实他心中已然是有答案的,那就是自家的老岳父怕是完蛋了,不然董璜这个狼崽子是不可能弄得这么大风波的。


    就这么想的时候,他和几个心腹驻马开始商量后面应对。


    那就是现在长安乱成这样,咱们还要不要继续向东呢如果不向,是驻兵在这细柳观望,还是即刻回凉州


    几个心腹都有各自的说法,有认为可以冒险留在细柳的,因为细柳作为关西重要兵站,是有永备工事的,在这里可以得到落脚。


    而另外一些则认为现在情况不明,最稳妥的就是即刻回凉州,将兵力都集中在一起。


    他们的看法是,不论最后赢家是不是董璜,这关中肯定是要大乱一阵的。


    但无论他们是留是走,这些人都没想过继续向前进长安。


    开玩笑,他们现在才多少人出发时一千骑兵,路上还跑散了小百骑,就这点兵力去探长安


    想死也不是这么死的。


    牛辅听了这些人的想法后,心里也犹豫,于是就决定按照老办法。


    什么老办法呢就是卜卦。


    作为信奉巫鬼卜卦这一套最虔诚的典型,牛辅随身总是带着两块卜板,他在心中默念:


    “两正、两反,咱就留在细柳,不然咱还是回凉州去。”


    想着,牛辅在心中默默念着咒,随手就将两块卜板抛了出去。


    这两块通体被打磨得圆润的卜板,在地上翻滚着,打了几个圈才不甘心的停了下来。


    而牛辅及众将们一看,正是一正一反。


    得,老天让咱回凉州,那得听啊。


    想着这,牛辅嘴里刚要下令撤兵,忽然就听得外面哨探飞奔回来,脸上既带着惊吓,又带着难以忍住的惊喜,大声道:


    “将军,前头遇到陛下了!”


    于是,牛辅的嘴巴就这样张着,接着就爆发出冲天大笑。


    咱,老牛啊,果然运道来了。


    ……


    当肱骨之臣赵温摔死在自己面前时,刘协是绝望的。


    但生活却还要继续。


    而且赵温的死也不是没有价值的,至少告诉刘协这黄布啊,还是要再缠几层才结实。


    彼时,凉州兵已经入了宫了,刘协虽然不知道那些留在前殿的公卿们会是什么结局,但还是明白自己这边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之后,几个稍微年轻的公卿咬牙先顺了下去,直到皇帝本人看了三个大臣都平安落地后,才开始急不可耐的下了高台。


    等落了地,大臣们和羽林郎赶忙护着皇帝向西门奔去。


    驻守在西门的是个小校尉,手里估摸着有二三百的兵丁,在城头上见到皇帝和一干大臣们来了,赶忙迎了过去。


    因为这次是大朝,这些个公卿都穿着朝服,太惹眼了。


    现在有城门的吏士接应,这些公卿忙扯掉身上的袍服,换上了兵丁身上的紧衣大袴。


    皇帝本人也又重新打扮了一下,将脚下的靴子换成了草鞋,然后才让校尉备车。


    匆忙之间,皇帝本人还没有忘记北面桂宫的伏后和董贵人这些人女眷,让董承带人去接应。


    董承点头,然后从西门这边带走了小四百武士直奔桂宫。


    而那边跟在刘协身边的伏完还在指挥城门这边备车,孰不知董承这一去,将会对他的女儿意味什么。


    西门这边拢共就三辆牛车,刘协自己坐了一辆,其他些个公卿挤着剩下的两辆。因为车少,级别低的公卿大臣就只能徒步追在车两边。


    就这样,队伍稍备,皇帝就带着一众羽林郎和西门武士直奔城外。


    一行人刚出城门,在道边就遇到了一些从外面支援回长安的五陵年少。


    这些人都是渭水北岸五陵的豪强子弟,长安大乱前他们正好在城外游猎,后见城内大乱,这才慌忙回城。


    五陵年少们都是认得皇帝和那些个公卿的,一见到他们带着羽林郎慌忙出城,大惊。


    其中几个还是这里面公卿的子侄,见到家中长辈在道忙跑了过来。


    但皇帝的车驾丝毫不停,而车上的公卿也只是向着后辈招手却不说话,于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陛下要跑。


    众少年赶紧将自己的车架送给公卿们坐,然后自己骑着战马随在队伍两边。


    当然还有些个少年因为在队伍中没见到家中长辈,担心之余并没有加入队伍,反而是逆着方向直奔城内去了。


    就这样,有了五陵年少们奉出的车、公卿大臣们倒是人人有车坐了,反而一些不会骑马的年少们,只能跟在车后,徒步随行。


    队伍稍扩,就继续向西,一路上又遇到了不少从城内跑出来的人,这些人追上皇帝的车架后,前引后拥,慌慌忙忙的向着西边撤退。


    刘协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逃亡了,当年河南世家背刺,先皇帝就抱着他,一路车马不停逃入长安。


    只是谁也没想到,就在自己励精图治这么久,自己还是沦落到和父皇一样,仓皇西奔。


    而且这一次,因为他是皇帝了,这份丧家凄惶的感觉就更深了。


    车队慌慌乱乱的,沿着直道奔,好不容易就到了西亭。在那里,众人草草的吃了点东西,担心后面凉州兵追得急,也不敢停留。


    队伍一路不歇,一口气就奔到了细柳一带。


    而那边皇帝逃了的消息很快传遍城内,这消息落在北面的桂宫中,那就更是天塌了一样。


    因为没了主心骨,桂宫中的妃子、宫女、内监都如没头苍蝇四处乱窜。这些妃子有很多都是当年灵帝时期遗留下来的,而且都是灵帝入长安后才充入宫中的。


    要知道这灵帝到长安才几年,就已经蓄得了这般多的妃嫔、宫婢,这还是皇权不彰的时候呢,要是全盛时期,那数量得多少


    无怪乎男人们都热衷坐在那个位置上呢。


    但无论是先帝留下来的,还是刘协身边的,这会都跑到了伏皇后这边,都指望着这位年轻的皇后拿主意。


    伏皇后年纪不大,但却是一个能拿主意的人,因为家族是天下有数的经学堂,其人的学识在宫中诸多文盲女性中是拔一份的。


    当一众嫔妃围着他哭哭啼啼的时候,伏皇后已经让人宫里的黄门们都准备武器,皇后决定趁着乱兵还没有杀到桂宫,赶紧冲出去。


    和皇帝遇到的问题一样,桂宫中得用的车马并不多,大量的人坐不上车,只能徒步追随。


    宫婢们倒是好一点,因为本身就劳作,吃的也不错,所以体能还都跟得上。


    但那些嫔妃们可就惨了,为了迎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这些汉室最尊贵的女性普遍都饿着肚子,好维持纤细苗条的身材。


    又因为呵护一双嫩足,这些嫔妃几乎都不怎么走路。


    但此刻她们脚下这双吹弹可破的嫩足却害死她们了,追着车马队伍没走多久,双脚已经满是鲜血。


    这些嫔妃委顿在地上,悲怆的向着前头的车马哭喊着,但队伍却没有一点停留。


    就是平日最好心的伏皇后都硬着头皮继续走。


    这就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那些落在后面的嫔妃们将会遭受什么样的惨状,伏皇后通读史书,如何能不知道呢。


    队伍一路哭着向着西面跑,很快他们就遇到了前来接应的董承的兵马。


    董承直接在人群中看见了自己的女儿,见她安然地坐在牛车上,心里舒服了不少。


    只是他的目光又一次瞄到中间的伏皇后时,心中浮现了狠厉,但还是被他给按住了。


    那边董贵妃看到父亲来接应,本就处在崩溃边缘的贵妃直接哭了,然后向着她父亲那边大喊。


    董承这边快速接应了伏皇后这些人后,听到她们能这么果决出宫是因为伏皇后吩咐的,董承心里就更是不舒服了。


    因为已经听到了乱兵的声音,董承不敢再呆在城内,忙带着队伍向西去追赶皇帝的车驾。


    这路上,董承又接应了几波逃出来的世家公卿,人数到了六七百人。


    但这也就是逃出的部分了,城内大量的人口在之前就奔往了长乐宫那边避难,所以也丧失了出城的唯一机会。


    其实皇帝出奔本不应该这般仓促。


    先帝刘宏当年吸取了自己的出奔教训,在宫寺内常养着数百匹良马,就是预防一旦有事,就可直接跳上战马冲出长安。


    但奈何刘协不敢骑马突围,是从复道那边滑下去的,所以这先帝埋下的后手也就用不到了。


    而城内的车马为何又这么少呢如果说西城门的车马少还算正常,但桂宫里都少车,那就是少见了。


    原来,宫里的车早就被城内的公卿们给挪用了,在皇帝本人要对董卓下手的时候,这些人早就令家眷们纷纷南下出逃避难了。


    这些帝国最精明的人还知道不将家人送西面而是得送南面,显然对于未来时局是有自己判断的。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嘴上却都是对皇帝的行动装聋作哑,真是做官多过做人啊。


    因为大量的人口难逃,长安城内的车马就越来越稀缺,最后宫里这些闲置的也被这些人给用了。


    但他们怕是想不到,这些被挪用的车马今日会应在自己身上。


    ……


    太武三年十月初二这一天,大汉最后一名天子离开了他的长安城,带着数百公卿、羽林踏上了西奔之路。


    活在这个时间线的刘协当然不知道,后世一位大词人会写下这样一句诗歌来描绘他此番离落狼狈的场景:


    “汉家天子蒙尘埃,仓皇走马出西奔。九重城阙焚天柱,桂宫飞燕追舆死。”


    “都门已过三十里,道边风声仍不止。君王掩面呼天地,回看残烟血泪流。”


    三年前,刘协的父亲从洛阳仓惶出奔到了长安,而这一次他又一次踏上了出逃之路,同样的凄惶,所不同的是,儿子的起点是父亲的终点。


    在逃出了长安后,因为路上遇到了五陵年少,队伍一下子到了六七百号人,皇帝的凄惶好了不少。


    但人一多,吃饭就成了问题。


    因为出奔太过仓促了,皇帝日常用的御用服食、行路用具,概未备带。甚至要不是五陵年少将打到的猎物奉给了他,这会他已经饿肚子了。


    从来有祸都是不单行的,天子已经这样凄惨了,在天亮的时候还遭遇了一场雷阵雨。


    你说这天要不就是数月不下雨,一下就是一场暴雨。


    暴雨大得将皇帝车舆上的篷子都打掉了,所有人都被淋成了落水狗,好不狼狈。


    大雨一停,温度骤降,随行的很多公卿一下子没挺住,就病倒了。


    但就是病了,他们也是倒在车里,死活都要随着天子一并走。他们很清楚,这荒郊野外的,一旦被丢下,那就是死路一条。


    刘协已经放弃了挣扎,他并没有狠心抛弃病倒的大臣们,而是继续向西赶。


    幸好,他们路上遇到了一处里社,在那里众人换上了干衣服,也吃了些里民们奉献的吃食。


    但食物太过于粗粝了,这些狼狈的公卿们就是明明饿得不行,但还是一口也咽不下去。


    这里的村民距离长安很近,所以是能看到长安那边燃烧起的黑烟的,此刻又看到皇帝和大臣们到了这里,心里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


    他们没有冲上去质问天子是不是要抛弃他们,而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置办东西。


    他们给皇帝残破的车舆重新修上了顶篷,又用社里仅有的黄布皇帝的车舆挂上了,这样也好有一份天子的体面。


    刘协很感动,当即对这户里社的三老赐下爵位。


    这日后汉家爵位也不知道有用没用了,现在能赐就赐吧。


    也是在这里歇息的时候,董承竟然带着队伍追上来了。


    皇帝很高兴,但遍看了诸妃,却唯独不见了他的伏皇后。


    心下就是一沉。


    他忙去看董承,却见董承比他还哀伤,丧魂落魄的告诉了他路上发生的事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