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奇书网 > 犁汉 > 第九百零二章 理想

第九百零二章 理想

    费邑得来全不费功夫。


    当孙礼他们十人潜入门楼的时候,里面的徐州军正嬉闹地打着搏戏,一边倒歪着的酒缸,让整个空气都醉醺醺的。


    孙礼他们很容易就确认了人群的主将是谁,没有带任何血腥就解决了战斗。


    再然后,费邑的大门就在大雨中缓缓打开。


    至此,泰山军进入徐州的大门彻底打开。


    雨夜中,电光又一次照耀着了,此时已经被安排到雨棚下的费县人看清了。


    那是一支耸然如山的铁军坚毅地向他们走来。


    ……


    暴雨总是这样,来的快去的也快,可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下。


    对于丁盛、董访两大帅来说,这场大雨的确不是时候,此前他们正对临淄城发动猛攻,但就因为这场大雨,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已经取得的战果,退回营地。


    而到了营地后,泰山军也没有好过多少。


    因为丁、董二部的大部分吏士都是来自干冷的北方,对于现在潮湿的状态非常不适应。


    不过索性这大雨去的也快,就在今日天放晴的时候,丁、董二人决定给全军休整一下。


    丁、董二人这么做,除了保证军队的士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要陪同一个重要的人物巡视临淄附近。


    原来,在蛇丘行营的令书送到临淄大营的时候,还来一人,此人正是陶黯。


    陶黯之前一直任邺城高级讲武学堂的山长,最近被张冲调到了行营参赞。


    此前张冲在看了丁、董二人各自发来的军报后,虽然整体战事都是成功的,二人也算有配合,但实际上二人却还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比如之前丁盛奔袭临济的时候,就没有和当时负责此片战区的董访打招呼,还是董访反应及时,才及时带着主力大军过济水,这才扩大了整体战果。


    所以有鉴于此,张冲就让陶黯到临淄大营,专门来协调二人的工作。


    其实说白了就是做个中间人,也不是直接领导这两大帅。


    那丁盛、董访有意见么


    也许是有的吧,但至少是未曾在陶黯面前表露什么。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陶黯本人的资历也算是够格的。


    在如今大太的诸卿中,陶黯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因为他少数几个信奉到道家之人。


    道家和道教,或者太平教根本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群信奉庄老隐逸思想的人。


    比如尧舜时期,有个叫许由的高杰之士。当时尧打算退位给这个许由,就让人去山里找他,但当许由听到这消息后,干什么了呢


    他直接去颍水边去洗了耳朵,意思就是这种世俗的功名利禄脏了他的耳朵。


    但更厉害的事出来了。


    在许由洗耳朵的时候,旁边正好还有个高士,他叫巢父。当时巢父正好牵着牛在颖水边饮水。


    然后他就问许由在这里洗耳朵的原由,一听是这个,直接就大骂许由。


    说许由就是为了博得好名声而故意为之,不然真心要隐居的话,如何又能有名声传出去,又能让人如此轻易找到


    然后现在许由还在这里洗耳朵,他倒是将功名之声洗到了水里,但这清水却脏了,他的牛怎么喝。


    可见,这巢父啊,是比许由还不利功名的人。


    也正是这些人和后面的庄子,共同构建出了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


    但不要认为道家总是出世,在天下无道的时候,这些人也会出来教育门徒来改变这个天下。


    比如曾授张良兵法的黄石公就是如此。


    而陶黯也是这样的背景,他就是被一些道家隐士们给培养起来的,就是去寻得明主,平此乱世。


    所以陶黯明明没什么大来历,却对天下大局有着深刻的看法,而且道德高洁,不与常人同。


    其实泰山军,或者说大太到底是以何种思想来宰执规划天下的呢目前来说用以前的诸子百家之流都不能准确涵盖。


    因为现在大太的诸多门下重臣们,他们就来自几乎不同的流派。


    如度满、蔡邕、诸葛珪等人就都是儒臣,只是他们各自的倾向又不同。而何夔呢,又偏向于纵横家的意思,然后如田丰、沮授、严庄、高升这些人,又都是赤裸的法家。


    这些人都有各自的执政想法,但想法归想法,他们都知道无论是他们中的哪一家都不会成为日后大太的正统思想。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王上正走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路,不论是思想还是政策,都是如此。


    但无论是儒家、法家还是纵横家,他们都是讲究入世建功的,所以他们在朝堂上是能自洽的。


    可你陶黯这个道家是啥意思呢你不是讲究出世吗怎么也来求富贵,求名禄了


    所以当张冲任命陶黯这个道家作为高级讲武学堂的首任山长的时候,很多人就反对。


    他们反对的理由就是,道家的思想是和朝廷站在对立面的,毕竟你等自诩高杰之士,那不是荼毒人心,让人学着做吗


    要是有才华的都跑去信奉了道家,那天下谁人来治理


    所以这些人不仅反对陶黯作为讲武学堂的山长,还建议张冲取缔掉道家的思想,让天下无野贤。


    他们也不担心这个会得罪朝中的一些老太平道徒,因为道家和他们几乎就是两种东西。


    但张冲却坚持让陶黯做了第一任山长,而他给众臣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认为自秦以来,天下皆出利之一孔,无论是杀生以为功勋,还是读书求取声名,其实都是为了荣华富贵。


    这个应该不应该呢应该。


    但张冲却不希望天下人都是这样,都是为了个利字。


    他当众说了一个新词,就是“理想”。


    大伙都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因为从来没听过,也没见人用过。


    但当张冲为他们解释了后,众人就明白为何王上要说这个词了。


    在王上的诠释下,理想就是道理之想,是一种绝对的信念,是靠一种道理去为天下之义,为人心的。


    大伙不明白信念是什么,也不明白道理是什么,但他们知道“义”。


    不就是孟圣人说的义嘛,他们懂。


    这些老兄弟们甚至还暗自窃喜,以为王上是真的义气,这是还和兄弟们讲义呀。


    但一些年轻的,尤其是常年行走在张冲身边的幕僚们,如李恒、李榕、冯熹、黄权、郭焘、吴瑞、张允这些郎官,他们却听懂了王上的意思。


    其实王上是在推行一种治理天下人心的规范,这种规范就是王上说的“理想”。


    王上也明白有些人是为了利而活,但王上却也想让那些为了理想而活的人被看到,被发现,被推崇。


    因为只有那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也懂理想,也有理想,如此这个天下才不会再次陷入如同汉一样的危地。


    而这些人中每个人因为学识背景的不同,也看出了不同的东西。


    如李恒,他之前和大多数幕僚一样,都属于比较虚浮的。但因为在中人亭大战的时候,因为毛躁而失误,他就被张冲下放到了地方历练。


    但也正是下去后,他再一次回来了果然脱胎换骨,更加明白天下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在李恒看来,很明显王上虽然还没有得天下,但已经为后面天下治理而开始做准备了。


    历朝历代都会吸取前人的教训,如汉以秦失天下为教训,休养生息,在关东广大地区实行了分封而不是郡县。


    而后来光武吸取前汉之教训,在他看来前汉能被王莽篡权就是因为王莽以谶纬而夺了天命。所以光武一定要掌握谶纬的解释,不仅是他,他的儿子、孙子都在谶纬上大加控制。


    为的就是在谶纬和天命上塑造出汉之天命不绝的观念。


    但现在炎汉也失了天下了,那是什么教训呢


    有些人会说是宦官乱政、外戚乱权;有的人会说是桓灵昏庸。


    但这些都不是泰山军的答案。


    泰山军的对汉失天下的答案实际上早就体现在了行动和政策上。


    那就是汉失天下就是耕者无其地,豪势之家攫取了天下最多的财富却无一样能奉天下人。


    但作为张冲的贴身大秘,李恒的认识绝不仅于此,他知道王上对汉失天下还有更深的认识。


    那就是无论是皇帝、贵戚、世家,他们其实都已经在道德上沦丧,眼里只有蝇营狗苟的私利,而没有了公心。


    而解决这一办法,正在王上所说的那二字:“理想”。


    人人有理想,讲理想,这天下才不会乱。


    王上真的是高啊!


    李恒如是理解,但也有人想得更细了,他就是李榕。


    他和李恒还有另外一个在外的李尚三人共同称为“三李”,也算是在年轻一代的文臣队伍中有名气的。


    和李恒理解的偏之于大视野,李榕则理解成了修身之道。


    王上说的要讲理想,那样就会影响到别人,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讲理想。


    在李榕看来,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君子如风,小人如草”吗


    君子应该像风一样,作为那个影响别人的人,而大部分小人或者说是普通人,他们就和草一样,风往哪里吹,他们就往哪里倒。


    什么时候吹东风了,他们就会倒向左边。什么时候上面的风向变了,开始吹西风了,他们又会倒向右边。


    所以责怪他们往东往西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得上面的君子们明白该什么时候刮什么风。


    如果二李,一个从天下利弊得失,一个从个人修养得失来理解,那有一人却敏感地看出了王上将要对军队采取整顿。


    他就是郭焘。


    郭焘是很会揣度他人心思的人,尤其是张冲的心思,他更是十八个念头在心肠里细细琢磨。


    他敏锐的发现,既然王上在说陶公的时候讲到了“理想”二字,不就说明在王上看来,陶公是有理想之人吗


    而将陶公放在了讲武学堂,又说以理想去感染理想,那是不是说明那些正在讲武学堂进修之人在王上看来就是没理想的


    而什么人在高级讲武学堂进修不就是随王上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吗


    这样看来,似乎王上要对这些老兄弟们有所整顿啊。


    郭焘想到了这个,但谁都没有说,就是将心思留在了内心深处。


    之后果然如郭焘所料,王上在打下京都后,真的就开始执行起规模最大的一次整军。


    可以说军中大部分老弟兄都被安排到了邺城高级讲武学堂进修去了。


    其实在郭焘看来,这样也是合适的。


    即便在军中接触的不多,但郭焘也能听闻很多,那就是军中那些老人自入京都后就开始了攀比。


    不是攀比谁官做得大,就是攀比名刀宝马,宅邸。


    这种风气肯定是断然不能长的。


    所以王上行此“理想”二字恰恰不是要抛弃那些老兄弟,而是真正有着治病救人的仁心。


    王上真的是仁义啊。


    但其实不论是这些人各自怎么解读,反正“理想”和陶黯这个人就是联系上了。


    所以纵然是大帅的丁盛、董访也不敢在陶黯面前拿大,反而要多和这个“理想之士“多多接触,也好让他们也理想理想。


    于是,当大雨停后,陶黯表达出要在临淄看看,尤其是那条淄水走走的时候,二人都不约而同的同意了,还一起陪着来。


    从这方面来看,陶黯能让两个大帅作陪,也是牌面十足。


    之后,丁盛、董访二帅就各自带着所属的牙兵一起陪陶黯来到了临淄边上的淄水。


    此时,陶黯就站在淄水边上的一处土坡上,尽目远眺。


    只见淄水一直蜿蜒向前,而在北面又有一条水流从北面向南汇入到淄水,两者最后一起流向远方。


    虽然没有看到,但陶黯知道那远方的不是大海,而是一处大湖,它叫巨定。


    这个地方他来过,只是没想到再一次来到这里,却是这样的场景。


    而在两条河道相交的河岸上,一处巨大的城池横亘在地平线上,它就是临淄。


    此城就是他这次来的目的了。


    叹了一口气,陶黯忽然对还在说话的丁盛、董访说了一句话:


    “就以此水破临淄。”


    丁盛、董访二人一开始愣了一下,还没明白陶黯的意思,但很快二人明白陶黯到底啥意思了,皆悚然看了对方一眼。


    他们都从对方看到了一个意思:


    “难道这就是理想之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斗破苍穹 甲申天变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大奉打更人 记忆曝光:我被直播审判,全华夏泪崩了 牧者密续